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厦新8156型DVD机电源原理与维修来源于瑞达科技网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家电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6/6   文章录入:瑞达  责任编辑:李家远华

厦新8156型DVD机电源原理与维修

  一、8156型DVD机电源工作原理
  8156型DVD机电源电路如附图所示,系统由交流输入及整流滤波、直流-交流变换、脉宽调制稳压和二次回路稳压组成。电源电路的特点是采用独立的OSC方波振荡器UC3842B和N沟道型大功率场效应晶体管K2792构成直流-交流变换器,功耗小、效率高、辐射低,电源工作电压范围宽达90V~260V,目前第三代流行的DVD机都采用这种性能优良的它激式并联型开关电源。
  1.交流输入及整流滤波
  由LP1、CP1、CP2和LP2、CP4、CP5组成二级共模滤波器,滤除交流电网中的各种高频干扰脉冲,使整流滤波电路得到纯净的交流电源。
  共模滤波后的220V交流电经BDP1桥式整流、CP6滤波产生约280V直流悬浮电压。
  2.直流-交流变换
  整流滤波的+300V电压分为二路:一路经开关变压器TP1的{5}-{3}主绕组加到场效应管VP1的漏极D,另一路经RP3给CP8充电,充电电压加到方波振荡器UP1{7}脚VCC端,当充电电压上升到5.6V后,UP1内的稳压器REG开启、OSC振荡器起振产生脉冲信号,OSC振荡脉冲与同时建立的VREF基准电平进行比较放大,形成方波调制脉冲,从UP1的{6}脚送出,经RP6加到VP1栅极G,驱动场效应管VP1同步进入高频振荡状态。
  场效应管起振工作,在开关变压器TP1各次级绕组上建立感应电动势,其中TP1的{2}-{1}绕组感应电动势经DP2、CP8整流滤波,产生约14.2V直流电压作为方波振荡器UP1{7}脚的工作电源,也为光电耦合器UP2提供工作电源。
  3.脉宽调制稳压
  电源脉宽调制电路由误差检测放大器UP3、光电耦合器UP2和VP2及UP1{4}~{8}脚相关电路组成。UP1的{1}脚为脉宽控制信号输出,{2}脚为内部运算放大器反相输入,同时接收{1}脚的脉宽控制信号和光电耦合器UP2送来的电压反馈信息。调制器误差电平从TP1{7}-{8}绕组产生的VDD=+5V电压输出采样,如果D+5V电压因某种原因出现上升趋势时,经RP16的RP17分压后的采样电压随之升高→UP3{3}脚电位下降→UP2{1}、{2}脚内发光二极管流过的电流增大→其{4}、{3}脚内光敏三极管集-射极内阻减小→在电阻RP10上的压降增大,结果UP1{2}脚电位升高,运算放大器输出信号幅度增大;三极管VP2的导通程度削弱,对UP1{4}脚外接定时电容CP14的分流作用减小,两方面同时作用使充电速度加快→UP1{6}脚输出脉宽占空比变小→VP1导通时间缩短→D+5V回到正常值。
  D+5V有下降趋势时,脉宽调制电路变化与上述变化相反,UP1{6}脚输出PWM脉冲占空比增大→VP1导通时间延长→TP1{5}-{3}绕组储存能量增加→D+5V稳定不变。
  4.电源保护电路
  开关管过压保护:场效管VP1在由饱和进入截止瞬间,急骤变化的漏极电流会在TP1主绕组上激发一个{3}正{5}负的反向电动势,这个浪涌尖脉冲直接加在VP1的漏极,若DVD机处于待机,各功能电路尚未进入动态工作时,其峰值可达交流输入电压的数倍且一直作用在VP1的漏极,很可能将场效应管漏-源极击穿。DP1、CP7和RP2的作用是通过正向导通的二极管DP1给CP7充电,然后通过RP2将吸收的浪涌尖峰电压转化为焦耳热释放。
  开关管过流保护:开关电源工作时,VP1的漏-源电流流过取样检测电阻RP12,会在其两端产生一个正比于VP1漏极电流的电压降,此电压作用到UP1{3}脚,一旦VP1的漏极电流达到OCP保护电路阈值,UP1{3}脚电位会上升到0.7V,其内OCP电路工作,输出控制信号强制OSC停振,VP1截止。
  此外,UP1{7}脚内部还设置了OVP保护电路,在电网交流电压大幅度升高、整流滤波后的直流电压随着升高,通过TP1的耦合作用,绕组{2}-{1}脚上感应电动势经整流滤波达到UP1内OVP电路的起控电压20.2V时,OVP电路动作,开启内部闩锁器,输出控制信号强制OSC电路停振,VP1失去驱动脉冲而关断。
  5.二次稳压供电
  开关电源二次回路共提供5组电压:TP1的{12}-{13}绕组上感应电动势经DP9整流、CP31滤波产生正负F+、F-电压、叠加-25V电压后为VFD屏提供灯丝电压。
  TP1{11}-{9}绕组上的感应电动势经DP8、CP34整流滤波,产生-25V送到MPEG-2单片解码器U7;-25V电压经三端稳压器UP7稳压产生-12V电压,提供给AC-3音频电路中的运算放大器

[1] [2] [3] [4]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