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周公用人的经验谈_论语_四书五经注释本来源于瑞达网
http://www.hy928.net/ 2010/12/29 佚名 网络复制标题和链接

周公用人的经验谈_论语_四书五经注释本
  【原文】
  周公①谓鲁公②日:“君子不施③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④故 旧⑤无大敌,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注释】
  ①周公:即周公旦,孔子心目中的传人。②鲁公:周公的儿子伯禽, 封于鲁,所以称鲁公。③施:通“弛” ④以:用。⑤故旧:指 老臣旧属,义近于“元老”。  
  【译文】
  周公对鲁公说:“君子不疏远他的亲族;不使大臣抱怨自己得 不到重用;老臣旧属没有重大过错就不要遗弃;对一个人不要求 全责备。”
  【读解】   
  这段话大约是伯禽前往鲁国就职时周公对他的训诫。据《史 记-鲁周公世家》记载,西周初年,周公被封于鲁地,由于他要 留在朝廷辅佐周王,不能亲自到封地去治理,所以命令儿子伯禽 代替他去鲁地就封任职。
  周公的话为什么又收录在《论语》中呢?朱熹的《论语集 注》引胡氏的说法,认为孔子爱用这段话来教导学生,所以被收入 《论语》。从我们读《论语》的实际情况来看,至少周公这段话 的主要内容是在孔子及其学生的谈论中出现过的。比如说“君子 不施其亲”的问题,《学而》篇载有子的话说:“因不失其亲,亦 可宗也。”《泰伯》篇载孔子的话说:“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 都是要求君子不疏远自己的亲族。又比如说“故旧无大故,则不 弃也。”《泰伯》篇里孔子也说:“故旧不遗,则民不偷。”最后说 到“无求备于一人”的问题,孔子也曾在《子路》篇中批评那种 “及其使人也,求备焉”的小人作风。
  可见,周公的经验之谈早已深深地印在了孔门师生的脑子里, 并加以应用发挥。说到底,还是一个用人的问题,尤其是高级领 导人的用人问题。当然,对于我们一般人或基层干部来说,也仍 然有借鉴参考的价值。
  ------------------

  子张第十九_论语_四书五经注释本
  本篇全部是孔子学生言论的记录,主要有子张、子夏、子贡 等。所论内容包括学习、道德、人物评论等,最具特色的是子贡 寸孔子的凡段评论,维护圣人的形象和孔门的威望。全篇原文25 章,本书选18章。
  见危致命,见得思义
  【原文】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 夷。”
  【译文】
  子张说:“读书人见到危难肯献出生命,见到利益想一想是否 该得,祭祀的时候严肃恭敬,遇到丧事发自内心地悲哀,那也就 可以了。”
  【读解】   
  在《宪问》篇里子路问孔子什么是完美的人时,孔子除了谈 到其他条件外,也说过“见得思义,见危授命”的话。在《季 氏》篇里说到“君子有九思”时,其中一思便是“见得思义”。至 于“祭思敬,丧思哀”之类的话,孔子的论述也有不少。所以。子 张不过是转述圣人的话而加以发挥罢了。
  问题当然不在于是孔子的原话还是子张的转述,而在于我们 领会了多少,做到了多少。尤其是其中“见危致命,见得思义”两 条,对于我们今天的读书人来说,真不知是否有人能够做到?
  见危致命是献身精神,见得思义是廉洁风范。说起来,两条 都是非常重要而对于我们具有现实意义的。这就是过去大家常说 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但具体落实到我们每个人头上,关系 列我们的切身利益,我们又会怎么想怎么做呢,比如说,当我们 在长途公共汽车上遭遇车匪路霸时,你是挺身而出进行斗争还是 乖乖地模出自己的钱包递上去呢?又比如说,当你有一定权力在 手时,人家给你贿赂而让你开开方便之门,这时你是脸不红心不 跳地领而受之还是要想一想这东西你是否接受得呢?如此等等,都 是考验你是否具有“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精神的时候,你算不 算得上是一个纯正的读书人,也在这些时候见出本色来。
  有了这些标准,再回过头来看看你的周围,这样的读书人又 有多少呢?
  想来你是不难作出回答的罢。
  ------------------

  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_论语_四书五经注释本
  【原文】
  子夏之门人间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 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 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①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 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注释】
  ①矜:同情,怜惜。”
  【译文】
  子夏的学生向子张请教怎样与人交朋友。子张问:“子夏是怎 样说的?”回答说:“子夏说:‘可以交往的就交往、不可以交往的 就加以拒绝。’”子张说:“那不同于我所听到的:君子尊重贤人, 也容纳普通的人;嘉奖好人,也同情能力差的人。如果我自己很 好,什么人不能容纳呢?如果我自己不好,别人将拒绝和我交也 我又怎么谈得上去拒绝别人呢?”
  【读解】   
  子夏的回答有些像说绕口令,又有些像说禅语。“可以交往的 就交往,不可以交往的就加以拒绝。”等于说:“可以交往的就交 往,不可以交往的就不交往。”乍一听来,的确是说了等于没说。 什么意思呢?如果让我们来揣测琢磨,他的说法大概有孔子“无 友不如己者”(《学而》、《子罕》)的意思。也就是说,比我好的 我就交往,不如我的我就不交往。听来很有些实用主义交际学的 味道。不过,正如我们在《学而》篇的读解里已经说过的那样,对 “无友不如己者”也不可以作过分拘泥狭隘的理解,而是要求我们 在交朋结友中着眼于人家比自己好的方面,不要着眼于人家不如 自己的方面。只有这样,才能在交友中看到自己的差距,从而不 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比较而言,子张的回答就比子夏明确多了,其交友的原则也 显得更加主动。如果说子夏的交友原则带有实用主义的色彩,性 格显得狷介的话,那么,予张的交友原则则是“公关”型的,性 格也显得开放。所谓“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一言以蔽之 就是各方面的朋友都要交往,“三教九流,无所不为。”或者像孟 尝君那样,连鸡鸣狗盗之徒也在交往之列,因为子张想得很洒脱: 如果我自己是个大大的好人,那么什么人不能容纳呢?如果我自 己不怎么样,那别人自然会拒绝跟我交往,我叉何必费心思去想 什么人该交往什么人不该交往呢?
  子张的交友原则不能说没有道理。而且,越是进入现代,进 入人与人之间的交际日益频繁的信息时代,他的话似乎就越有道 理,越值得我们的公关小姐、公关先生们吸取。不过,他们的老 师孔子也的确说过“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 者”(《卫灵公》和“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季氏》之类的 话,要求交往朋友要有所选择,所以,子张的话虽然有道理,但 在择友这一点上却似乎没有子夏的话合于师道。
  所谓“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从这个意义上说,交友有 所选择还是应该的。或者,综合子夏、子张的看法,在与人交往 上分出不同的层次,做到既广泛结交,又有和知心朋友,这算不算 得上是一种比较妥善的办法呢?
  ------------------

  君子不屑于雕虫小技_论语_四书五经注释本
  【原文】
  子夏曰:“虽小道①,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②,是以君子不 为也。”
  【注释】
  ①小道:指各种具体的知识和技能,相当于后世说“雕虫小技”的意思。 ②泥:滞陷不通,引申为妨害。
  【译文】
  子夏说:“即便是微不足道的雕虫小枝,也一定有它的可取之 处,但是,恐怕热衷于它们而妨害远大的目标,所以君子不屑于 这些玩艺儿。”
  【读解】   
  儒者把人生比作行路,要求有远大的目标。
  “光阴似箭我好象跟不上啊,
  岁月不饶人令我心慌。 乘上千里马快快奔驰吧,
  来呀,我在前面引路开道!”(屈原《离骚》)
  路边的野花闲草虽然美呀,但是不要采,不要妨害我奔向远 方的目标。
  路边的村店野肆虽然好呀,但是不要停,不要妨害我实现自 己的理想。
  路边的玩艺儿虽然多呀,但是不要玩,玩物丧志,雕虫小技 君子不为。
  天地悠悠,过客匆匆。不知儒者活得累不累?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