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物种起源 第六章 学说的难点来源于瑞达网
http://www.hy928.net/ 2018/4/7 达尔文 网络复制标题和链接

知道的“民声即天声”这句古谚, 在科学里是不能相信的。理性告诉我,如果能够示明从简单而不完全的眼睛到复杂而完 全的眼睛之间有无数各级存在,并且像实际情形那样地每级对于它的所有者都有用处; 进而如果眼睛也像实际情形那样地曾经发生过变异,并且这些变异是能够遗传的;同时 如果这些变异对于处在变化着的外界条件下的任何动物是有用的;那末,相信完善而复 杂的眼睛能够由自然选择而形成的难点,虽然在我们想像中是难以克服的,却不能被认 为能够颠覆我的学说。神经怎样对光有感觉,正如生命本身是怎样起源的一样,不是我 们研究的范围。但我可以指出,有些最低级的生物,在它们体内并不能找到神经,也能 够感光,因此,在它们原生质(sarcode)里有某些感觉元素聚集起来,而发展为具有这 种特殊感觉性的神经,似乎并非是不可能的。
    在探求任何一个物种的器官所赖以完善化的诸级时,我们应当专门观察它的直系祖 先;但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于是我们便不得不去观察同群中的别的物种和别的属,即去 观察共同始祖的旁系,以便看出在完善化过程中有哪些级是可能的,也许还有机会看出 遗传下来的没有改变或仅有小小改变的某些级。但是,不同纲里的同一器官的状态,对 于它达到完善化所经过的步骤有时也会提供若干说明。
    能够叫作眼睛的最简单器官,是由一条视神经形成的,它被色素细胞环绕着、并被 半透明的皮膜遮盖着,但它没有任何晶状体或其他折射体。然而根据乔丹(M.Jourdain) 的研究,我们甚至可以再往下降一步,可以看到色素细胞的集合体,它分明是用作视觉 器官的,但没是任何神经,只是着生在肉胶质的组织上面。上述这种简单性质的眼睛, 不能明白地看见东西,只能够用来辨别明暗。据方才所提到的作者的描述,在某些星鱼 里,围绕神经的色素层有小的凹陷,里面充满着透明的胶质,表面凸起,好像高等动物 里的角膜。他认为这不是用来反映形象的,只不过把光线集中,使它的感觉更容易一些 罢了。在这种集中光线的情形里,我们得到向着形成真的、能够反映形象的眼睛的最初 甚至最重要的步骤;因为只要把视神经的裸露一端(在低等动物中,视神经的这一端的 位置没有一定,有的深埋在体内,有的则接近在体表),安放在与集光器的适当距离之 处,便会在这上面形成影像。
    在关节动物(Articulata)这一大纲里,我们可以看到最原始的是单纯被色素层包 围着的视神经,这种色素层有时形成一个瞳孔,但没有晶状体或其他光学装置。关于昆 虫,现在已经知道,巨大的复眼的角膜上有无数小眼,形成真正的晶状体,并且这种晶 锥体含有奇妙变异的神经纤维。但是在关节动物里,视觉器官的分歧性是如此之大,以 致米勒(Muller)先前曾把它分为三个主要的大类和七个小类,除此之外还有聚生单眼 的第四个主要大类。
    如果我们想一想这里很简单讲过的情形,即关于低等动物的眼睛构造的广阔的、分 歧的、逐渐分级的范围;如果我们记得一切现存类型的数量比起已经绝灭类型的数量一 定少得多,那末就不难相信,自然选择能够把被色素层包围着的和被透明的膜遮盖着的 一条视神经的简单装置,改变为关节动物的任何成员所具有的那样完善的视觉器官。
    已经走到此处的人,如果读完本书之后,发现其中的大量事实,不能用别的方法得 到解释,只能用通过自然选择的变异学说才可以得到解释,那末,他就应当毫不犹豫地 再向前迈进一步;他应当承认,甚至像雕(eagle)的眼睛那样完善的构造也是如此形成 的,虽然在这种情形下,他并不知道它的过渡状态,有人曾经反对说,为了要使眼睛发 生变化,并且作为一种完善的器官被保存下来,就必须有许多变化同时发生,而据推想, 这是不能通过自然选择做到的;但正如我在论家养动物变异的那部著作里所曾企图阐明 的,如果变异是极微细而逐渐的,就没有必要假定一切变异都是同时发生的。同时,不 同种类的变异也可能为共同的一般目的服务:正如华莱斯先生曾经说过的,“如果一个 晶状体具有太短的或大长的焦点,它可以由改变曲度或改变密度来进行调整;如果曲度 不规则,光线不能聚集于一点,那末使曲度增加一些规则性,便是一种改进了。所以, 虹膜的收缩和眼睛肌肉的运动,对于视觉都不是必要的,不过是使这一器官的构造在任 何阶段中得到添加的和完善化的改进而已。”在动物界占最高等地位的脊椎动物里,其 眼睛开始时是如此简单,如文昌鱼的眼睛,只是透明皮膜所构成的小囊,其上着生神经 并围以色素,除此之外,别无其他装置。在鱼类和爬行类里,如欧文曾经说过的:“折 光构造的诸级范围是很大的。”按照微尔和(Virchow)的卓见,甚至人类的这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