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物种起源 第七章 对于自然选择学说的种种异议来源于瑞达网
http://www.hy928.net/ 2018/4/7 达尔文 网络复制标题和链接

栽培,它就比在自然状况下更容易变异,所以,像在家养状况下 常常发生的那样巨大而突然的变异,不可能在自然状况下常常发生。家养状况下的变异, 有若干可以归因于返祖遗传,这样重新出现的性状,在许多情形里,大概最初是逐渐获 得的。还有更多的情形,必定叫作畸形,如六指的人、多毛的人、安康羊、尼亚太牛等 等:因为它们在性状上与自然的物种大不相同,所以它们对于我们的问题所能提供的解 释是很少的,除了这些突然的变异之外,少数剩下来的变异,如果在自然状况下发生, 充其量只能构成与亲种类型仍有密切相联的可疑物种。
    我怀疑自然的物种会像家养族那样也突然发生变化,并且我完全不相信米伐特先生 所说的自然的物种以奇特的方式发生变化,理由如下。根据我们的经验,突然而显著的 变异,是单独地、并且间隔较长的时间,在家养生物里发生的。如果这种变异在自然状 况下发生,如前面所说的,将会由于偶然的毁灭以及后来的相互杂交而容易失去;在家 养状况下,除非这类突然变异由人的照顾被隔离并被特别保存起来,我们所知道的情况 也是那样的。因此,如果新种像米伐特先生所假定的那种方式而突然出现,那么,几乎 有必要来相信若干奇异变化了的个体会同时出现在同一个地区内,但这是和一切推理相 违背的。就像在人类的无意识选择的场合中那样,这种难点只有根据逐渐进化的学说才 可以避免;所谓逐渐进化是通过多少朝着任何有利方向变化的大多数个体的保存和朝相 反方向变化的大多数个体的毁灭来实现的。
    许多物种以极其逐渐的方式而进化,几乎是无可怀疑的。许多自然的大科里的物种 甚至属,彼此是这样地密切近似,以致难以分别的不在少数。在各个大陆上,从北到南, 从低地到高地等等,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密切相似的或代表的物种;在不同的大陆上,我 们有理由相信它们先前曾经是连续的,也可以看到同样的情形。但是,在作这些和以下 的叙述时,我不得不先提一提以后还要讨论的问题,看一看环绕一个大陆的许多岛屿, 那里的生物有多少只能升到可疑物种的地位。如果我们观察过去的时代,拿刚刚消逝的 物种与今日还在同一个地域内生存的物种相比较;或者拿埋存在同一地质层的各亚层内 的化石物种相比较,情形也是这样。显然,许许多多的物种与现今依然生存的或近代曾 经生存过的其他物种的关系,是极其密切的;很难说这等物种是以突然的方式发展起来 的。同时不要忘记,当我们观察近似物种的、而不是不同物种的特殊部分时,有极其微 细的无数级进可以被追踪出来,这等微细的级进可以把大不相同的构造连接起来。
    许多事实,只有根据物种由极微细的步骤发展起来的原理,才可以得到解释。例如, 大属的物种比小属的物种在彼此关系上更密切,而且变种的数目也较多。大属的物种又 像变种环绕着物种那样地集成小群;它们还有类似变种的其他方面,我在第二章里已经 说明过了。根据同一个原则,我们能够理解,为什么物种的性状比属的性状更多变异; 以及为什么以异常的程度或方式发展起来的部分比同一物种的其他部分更多变异。在这 方面还可以举出许多类似的事实。
    虽然产生许多物种所经过的步骤,几乎肯定不比产生那些分别微小变种的步骤为大; 但是还可以主张,有些物种是以不同的和突然的方式发展起来的。不过要作这样承认, 不可没有坚强的证据。昌西·赖特先生曾举出一些模糊的而且在若干方面有错误的类比 来支持突然进化的观点,如说无机物质的突然结晶,或具有小顶的椭圆体从一小面陷落 至另一小面;这些类比几乎是没有讨论的价值的。然而有一类事实,如在地层里突然出 现新而不同的生物类型,最初一看,好像能支持突然发展的信念。但是这种证据的价值 全然决定于与地球史的辽远时代有关的地质记录是否完全。如果那记录像许多地质学者 所坚决主张的那样,是片断的话,那末,新类型好像是突然出现的说法,就不值得奇怪 了。
    除非我们承认转变就像米伐特先生所主张的那样巨大,如鸟类或蝙蝠的翅膀是突然 发展的,或者三趾马会突然变成马,那末,突然变异的信念,对于地层里相接连锁的缺 乏,不会提供任何说明。但是对于这种突然变化的信念,胚胎学却提出了强有力的反对。 众所周知,鸟类和蝙蝠的翅膀,以及马和别种走兽的腿,在胚胎的早期是没有区别的, 它们后来以不可觉察的微细步骤分化了。如以后还要说到的,胚胎学上一切种类的相似 性可作如下的解释,即现存物种的祖先在幼小的早期以后,发生了变异,并且把新获得 的性状传递给相当年龄的后代。这样,胚胎几乎是不受影响的,并且可作为那个物种的 过去情况的一种纪录。因此,现存物种在发育的最初阶段里,与属于同一纲的古代的、 绝灭的类型常常十分相

 <<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16] [17]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