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手口足病来源于瑞达科技网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百度百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4/12   文章录入:瑞达  责任编辑:瑞达

手口足病
 
     什么是手口足病

  手口足病是一种发疹性传染病,主要是由柯萨奇病毒引起,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病,但以夏秋季节患病最多,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尤其是3岁以下的孩子。病毒寄生在患儿的咽部、唾液、疱疹和粪便中,不仅可通过唾液、喷嚏、咳嗽,说话时的飞沫传染给别的孩子,还可通过手、生活用品及餐具等间接传染。一旦流行,就会使很多孩子被传染,被传染上的孩子会在手、足皮肤或口腔粘膜上出现类似水痘样的小疱疹,因而被称为手口足病.
  
   传播途径:

  引起手口足病的元凶是肠病毒。可引起该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其中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最常见。
  肠病毒的传染途径主要经由胃肠道或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接触患者皮肤上的水疱和分泌物传染。传播途径有:
  * 大人从外面将病毒带回家,通过接触或飞沫使宝宝感染;
  * 宝宝接触到无症状带病毒的家长或患病宝宝的口鼻分泌物;
  * 在托幼机构,玩具往往成为宝宝疾病传染的媒介,尤其是绒毛玩具更容易储存大量病毒;
  * 吃入被含病毒的粪便污染的食物而受传染。
  在宝宝发病的前几天,喉咙和粪便都有病毒存在,肠道排出病毒的时间可以持续数周之久,发病后的一周内肠病毒的传染力最高。肠病毒在家庭中有很高的传染率,在人群密集的地方,也较容易发生传染。
     如何预防:

  ●要加强对手口足病的认识。 因为此病病程初期临床表现类似感冒症状,如发热、咽痛等。而口腔溃疡往往会误诊为单纯性的口腔炎。因此,家长在手口足病流行期间如果发现宝宝发热、起皮疹或口腔溃疡的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早期诊治,以免延误病情。
  ●就地隔离避免接触。 发现有手口足征象的孩子,不要再送托儿所、幼儿园;在家隔离治疗也要同其他孩子分开食宿,用具、玩具应分开;直到病愈后才可回校,以免传染其它儿童。
  ●把住病从口入关。 防止粪便、口鼻分泌物污染水和食物,彻底处理好孩子的粪尿排泄物,布尿布要洗净消毒再用,孩子的奶瓶、食具也要经常消毒,不让孩子随便吃不可靠的食品饮料。
  ●养成卫生习惯。 教育宝宝自幼养成卫生习惯,改掉吮手指的不良习惯,远离垃圾及不清洁环境;养成游戏后、饭前、便后一定用香皂彻底洗手的习惯。
  ●强化环境卫生。 对幼托机构的环境及玩具、公共游泳池等必须严格消毒,最好通过卫生防疫部门来指导处理。注意粪便无害化处理,绝不允许污染用水。
  ●根据临床经验,用“紫草二豆粥”食疗小验方,可预防手口足病。验方为紫草根、绿豆、赤小豆、粳米、甘草各适量,煮粥口服,香甜可口,疗疾防病。
     表现:

  1、大多数患儿是突然发病,首先表现为发高烧,体温多在38度以上,同时伴有头痛,咳嗽,流涕等症状,体温持续不退,体温越高,病程越长,病情也就越重。
  2、患儿发热的同时或发热1-2天后,可在他们的口腔粘膜、唇内见到疱疹,疱疹破溃后会形成溃疡,疼痛感较重,患儿常表现出烦燥、哭闹、流口水,不吃饭等不适。
  3、口腔疱疹后1-2天可在患儿的手心、足心及小屁屁上看到皮肤斑丘疹,以脚心部最多,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扁平小至米粒,大至豌豆大,较硬并内有混浊液体疹子周围绕以红晕。
  4、小儿手口足病的疹子较少出现在躯干及面部,一般7天左右就能消退,不会造成瘢痕,更不会留下印迹。
  5、小儿手口足病是一种病情较轻的自愈性疾病,绝大部分患儿预后较好,少数重症患儿可合并心肌炎、脑炎、但这种可能很小。
  6、整个病程大约在1周左右结束,一般不会并发什么严重的后果,只要护理得当,不会在皮肤上留下任何色素痕迹或疤痕。
     手口足病治疗
  治疗措施
  主要是抗病毒及对症治疗,保持幼儿个人清洁卫生。
  ⑴ 可服用维生素B、C及抗病毒药物, 可采用口服板蓝根冲剂和多种维生素;或用抗生素、鱼肝油涂抹口腔,消炎止痛;还可外用芦甘石洗剂止痒。有合并症病人可肌注丙种球蛋白。
  ⑵ 发热38℃以上可适当用退热药,注意多给患儿喝水,以防幼儿出现脱水现象。
  ⑶ 若发热持续不退,适当静脉补充液体或口服补液。
  ⑷ 要让患儿有足够的休息;要保证患儿衣服清洁,避免皮疹感染。
  足够的休息⑸ 口腔溃疡的幼儿,要注意口腔卫生,进食前后可用生理盐水或温开水漱口。
  ⑹ 幼儿饮食,应给予易消化食物,食物应以流质及半流质等无刺激性食品为宜。补足水分,以利于排毒及减少体液丢失。
     愈后
  通常不严重,几乎所有病人不需治疗便可康复。手足口病通常在7-10天内痊愈。并发症不常见。少数患儿可有神经系统症状,极少病人可并发无菌性或病毒性脑膜炎,其症状是发热、头痛、颈直或背痛,这需要住院治疗。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