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扛起“沈氏针灸”大旗来源于瑞达科技网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不详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1/1/10   文章录入:瑞达  责任编辑:瑞达科技

导读:扛起“沈氏针灸”大旗

    王云松,男,1969年生,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人,高中毕业后就读余杭卫校中医士班。1990年7月毕业分配到余杭县翁梅乡卫生院(现为南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跟随余杭“沈氏针灸”第二代传人习医8年。1994年6月,取得浙江中医学院(现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针灸大专学历。2007年6月,获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学院“专升本”证书。先后晋升为针灸中医师、主治中医师、副主任中医师职称。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王云松扎根农村社区24年,先后评为余杭区名中医和余杭区卫生系统党员积极分子、余杭区十佳百优共产党员标兵提名等。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南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针灸科主任王云松,近年来接连荣获“杭州市卫生系统健康卫士”、“奉献之星”等称誉。当地百姓尤其对他“生态型”的特色疗法和尽心服务的精神,赞不绝口。日前,记者专程来到杭州市余杭区南苑街道采访,目睹这位扎根农村24年的社区医生的风采。

    扛起“沈氏针灸”大旗

    余杭为杭城周围的一个郊区,过去叫杭县,王云松所在的南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其前身为翁梅乡卫生院。1990年7月,卫校中医士班毕业的王云松被分配到翁梅乡卫生院,拜卫生院颇有名气的“沈氏针灸”第二代传人沈森耽为师,师承习医8年。不久,50岁的沈森耽因病去世,王云松扛起“沈氏针灸”的大旗。勤奋好学的王云松,继承发扬了 “沈氏针灸”整套医术,特别是两手绝活:

    一是“挑四缝”医治小儿疳积。疳积是小儿常见病症,常影响儿童生长发育。中医认为,每个手指都与相应脏腑相关联,而这些脏腑之间又相互影响,疏通了这些脏腑,孩子的食欲自然调整。“沈氏针灸”治疳积的手法为“挑四缝”:用针刺破手掌面除大拇指外其余四指的第二关节处即“四缝穴”,挤出黄色液体,小儿食欲和身体状况很快就改善。王云松坦言,“挑四缝”治疳积,他从师傅那里学到的只是手法,至于实际施针的位置和轻重缓急,他经过反复摸索全凭自己经验下手。

    二是“咽三针”治疗“喉风”。王云松介绍,对“喉风”的治疗,师傅没有选择标准穴位。王云松经不断实践,终于在患者下颌角和颈部两侧筛选出了3个“颈外奇穴”针刺,他把它取名为“咽三针”,用此针法并加中药内服治疗“喉风”,包括急慢性咽炎、喉炎、扁桃体炎、会厌炎等,其疗效有独到之处。

    此外,王云松还有不少针灸绝技,如“扬刺法”治疗痛风。“扬刺法”为《黄帝内经》里12种针刺法之一,刺的部位分散故称扬刺;原本这个“扬刺法”用来治疗寒气停留面较大而浅的痹症。而王云松用此法治疗趾骨、膝关节“痛风”急性发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如今,王云松运用沈氏针灸治疗疾病的范围越来越广,南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针灸科已被列为余杭区重点学科,科室医务人员增至8人,年门诊逾4万余人次。

    刻苦钻研成区域名中医

    王云松最初的职称为中医士,1997年8月晋升为中医师,此后不断晋升,20余年来,王云松的卫技职称连升三级。2010年,他被评为余杭区首届名中医。

    记者了解到,王云松取得高级卫技职称并在区域内外已具有相当知名度和影响力,主要靠自学成才。

    参加工作后,王云松没有“脱产学医”,而是在岗攻读,先后获浙江中医学院(现浙江中医药大学)针灸学专科、北京中医药大学“专升本”学历。

    王云松说,几十年来,他除了看病,把业余时间几乎全部花在学习上。他先后购买各种医书共四五百本,并订阅各种中医杂志,遇到临床难题,总是千方百计从书本杂志上去寻答案。

    善于琢磨是王云松的特点。对膝关节滑膜炎的治疗,医书介绍“抽取患部积液加外固定”,然而王云松应用此法并不十分理想;而他采用艾草“温针灸”加自拟中药“活血汤”内服,疗效比较满意。对坐骨神经痛,以往用单纯针刺,现在改为针灸和中药熏蒸疗法。对咽喉炎的治疗,他不仅应用“咽三针”,还加咽喉点刺,其疗效更佳。

    倾心于传承沈氏针灸的王云松,使这一传统医术不断提升,治疗的病种也扩展到颈肩腰腿痛和小儿偏瘫、小儿惊厥、多动症以及运用火针治疗网球肘、关节炎等。

    王云松把自己积累的临床经验,先后撰写了《针刺治疗喉风1500例》《针灸配合益肾活血汤治疗前列腺肥大的临床观察》等10余篇论文发表。他的《疏风清热针刺法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技术》获2014年余杭区卫生系统新技术新项目二等奖。

    尽心服务赢百姓好口碑

    南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汪晓静介绍:记者来到该中心采访的前一天,正是王云松父亲去世的“五、七祭日”,按当地风俗,老人去世35日这一天,家中举行肃重的悼念活动。可是,王云松想到如果这天他不上班,好多来看病的人就会白跑一趟。于是,他照常穿上白大衣,直至中午11时许送走最后一位病人,他才驰车四五十分钟赶回家祭拜老父亲。“王云松总是时刻把病人放在心上,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这一点有口皆碑。”汪晓静说。

    据介绍,王云松不仅继承了“沈氏针灸”的精湛医术,更是弘扬了中医仁心济世、仁心救人的高尚医德。他几十年如一日,一年忙到头很少有休息天,一年四季坚持天天提前上班。每到夏令时节,“小儿疳积”患者就诊多,又逢“冬病夏治”,因而,王云松忙得团团转,中午很少能按时就餐。

    王云松说,医患关系要换位思考,医生为患者服务累一点,苦一点无所谓。

    一次,距离南苑街道百里外的萧山区一位患者与王云松相约在下午就诊,但到下班时还未见患者身影。经电话联系,得知患者还在路上。此刻,王云松毅然决定独自守候,苦等到这位患者前来就医治疗结束。此刻,早已是夜幕降临。类似这样的事例屡见不鲜,王云松也习以为常。

    门诊如此,需要出诊的王云松也尽量满足。一位因血管瘤破裂压迫脊椎导致下身瘫痪的患者,想请王云松上门进行针灸康复治疗。王云松得知后,当即答应。由于白天门诊忙,他就下班后定期登门去为患者扎针,这一做就是大半年,报酬当然分文不取。病家称赞王医师比亲人还亲。

    王云松的徒弟周芳伟、陈丹异口同声地告诉记者,他俩不仅学到了师傅的高超医术,更是使他们知道怎么做医生。陈丹说,王医师的心态和服务态度特别好,看病总是带着微笑,而且,无论老少贫富一视同仁,工作中从无半句怨言。

    “挑四缝”扎针,孩子因为害怕和恐惧往往大哭大闹,王云松总是那么耐心仔细地为其挑疳;有时遇到孩子的唾液甚至尿液溅在王医师脸上,他也毫不在意。

    只知道奉献,不谋求索取,也不想张扬,通过采访,记者感受到王云松的这一人格魅力。

    王云松说,他从来不想额外收入,业余时间看病不要加班费,坚决拒绝“拿药品回扣”,从不收受病人的红包和礼物。遇到有的病人带钱不够,他就垫付医药费。患者有这样那样的难处,他总是尽心帮助。

    送给王云松的感谢锦旗,全都被他藏在柜子里。王云松说,做医生不需要回报。每当他在大街小巷或走村串户,总会有认识或不认识的人热情地向他打招呼。他说,这已十分满足了。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