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新针疗法手册》二、针灸穴位图包括:人体上肢、下肢、腰背部、头颈部、胸腹部以及常用奇穴的位置图解,针法说明及作用功效。
最高指示:马克思主义者看问题,不但要看到部位,而且要看到全体。
Ps.《新针疗法手册》出版于1969年1月,是广州军区后勤部卫生部结合实践,编印而成,具有非常大的收藏和学习参考价值。各个穴位还未及时穴位配图,穴位图解后续添加。整理过程中,可能存在错别字,欢迎拍砖指正和留言热论。
二、针灸常用穴位图
上肢
【中冲穴】
位置:中指尖处。
针法:针尖略向上主斜刺。针1分许,或刺出血。
主治:心绞痛,头痛、耳鸣,休克,中暑,小儿多哭夜惊。
【少泽穴】
位置:距小指甲根外侧角一分许。
针法:针1分深。
主治:休克,神经性头痛,耳聋,乳腺炎,乳汁分泌减少。
【中渚穴】
位置:轻握拳,在手背第四、五掌骨间,掌指关节一凹中。
针法:针尖向内上斜刺1至1.5寸。
主治:肩背沉痛,聋哑,耳鸣,失语症。
针感:向小指聋耳部传导,耳部麻沿臂从口侧经耳。
【爱民穴】
位置:伸臂仰掌,于肘横纹联线中点,尺、桡骨之间取之。
针法:刺入1至2寸,也可透穴。
主治:上肢瘫痪。
【为民穴】
位置:三角肌正中点取之
针法:直刺1至2寸
主治:偏瘫
针感:肩臂酸麻感。
【鱼际穴】
位置:仰掌,第一掌骨内缘中点。
针法:直刺5至8分深。
主治:咽喉炎,扁桃腺炎,失音不语。
【劳宫穴】
位置:在掌中央,第三、四掌骨之间。
针法:直刺3至5分。
主治:心绞痛,脑出血,鼻衄,手颤,手掌多汗症,癔病。
【合谷穴】(又名虎口)
位置:第一、第二掌骨之间,近第二掌骨比中点。
针法:直刺5分至1寸深,手指抽筋可合谷透劳宫(深刺合谷,针尖达到劳宫穴位,但针尖不透过皮肤)。治疗孕妇,应防止流产。
主治:头痛,牙痛、鼻炎,鼻衄,咽喉炎,扁桃腺炎,口眼歪斜。
【神门穴】
位置:腕关节小指侧,掌后横纹头凹陷处。
针法:直刺3分深。
主治:神经衰弱,健忘,神经性心悸亢进,失眠,癔病。
【后谿穴】
位置:轻握拳,第五掌骨小头,掌横纹头处(赤白肉际)。
针法:直刺5分至1寸深。
主治:肩痛,肋间神经痛,头项痛,腰痛,聋哑,面肌痉挛。
【养老穴】
位置:屈肘,掌心向下,尽骨头内二分。
针法:斜刺,针尖斜向内关方向。刺1至1.5寸。
主治:背肩、臂酸痛,后头痛,落枕,上肢活动障碍。
【内关穴】
位置:腕关节掌侧,横纹正中上二寸,两筋之间。
针法:直刺5分至1寸,可内关透外关。
主治:胸痛,心绞痛,上腹痛,呕吐,呃逆,精神失常,癔病。
【外关穴】
位置:腕关节背侧,横纹正中上二寸,两骨之间。
针法:直刺5分至1寸,可外观透内关。
主治:耳下腺炎,前臂神经痛,上肢关节炎,落枕。
【支沟穴】
位置:外关上一寸。
针法:直刺1寸至1.5寸深。
主治:习惯性便秘,肩臂酸痛,心绞痛,咽肿,腋下淋巴腺炎,颈淋巴腺结核。
【列缺穴】
位置:两手虎口交叉,食指尖下,筋骨凹陷中取穴。
针法:针尖向肘微斜刺入。
主治:头痛,头晕,咳嗽,口眼歪斜(面神经麻痹)
【曲池穴】
位置:曲肘,横纹头向外五分。
针法:直刺1至3寸,可曲池透少海(曲池对侧)。
主治:肩臂痛,偏瘫,扁桃腺炎,退热,高血压病,皮肤病,颈部淋巴腺肿大,咽喉痛,甲状腺肿大,舞蹈病。
下肢
【殷门穴】
位置:臀横纹至腘窝横纹正中联线中点。
针法:直刺1至3寸深。
主治:下肢痛,腰椎间盘脱出症,腰背痛,颈痛。
【血海穴】
位置:屈膝,膝盖骨侧上二寸。
针法:直刺或从下向上斜1至3寸深。
主治:月经不调,荨麻疹,皮肤搔痒症。
【阴陵泉穴】
位置:胫内岕侧膝下凹陷处。
针法:直刺1至4寸深。可阴陵泉透阳陵泉。
主治:腹胀,腹痛,腹水,尿闭,尿失禁,尿潴留,遗精,阳萎,早泄,浮肿,腰腿痛,妇科病,痢疾。
【环跳穴】
位置:大腿外侧,大转子后凹陷中。
针法:直刺1至4寸深。
主治:腰腿病,坐骨神经痛,偏瘫,下肢麻痹,小儿麻痹症。
【风市穴】
位置:直立时,两手自然下垂,中指尖到达之处。
针法:直刺5分至1.5寸深。
主治:偏瘫,坐骨神经痛,膝关节炎,小儿麻痹症。
【阳陵泉穴】
位置:小腿外侧,腓骨小头前下缘凹陷处。
针法:直刺1至4寸,可阳陵泉透阴陵泉。
主治:腰腿痛,偏瘫,下肢冷痛,麻木,痉挛,落枕,高血压病,习惯性便秘。
【足三里穴】
位置:膝盖下三寸,胫骨外侧一横指。
针法:直刺1至3寸深。
主治:下肢痛,瘫痪,腹痛,腹胀,便秘,腹泻,呕吐,腰痛,皮肤病,眼病,失眠,小儿消化不良症,喉痛,癫痫,贫血,黄疸。
【为农穴】
位置:膝上(自髕骨上缘算起)3寸。
针法:刺1至2寸。
主治:膝关节炎,下肢麻痹或疼痛,下肢肌无力。
【内庭穴】
位置:在第二三趾缝上五分。
针法:直刺3至5分深。
主治:胃痛,扁桃腺炎。
【丰隆穴】
位置:外踝上8寸,在胫腓两骨之间。
针法 :直刺8分至3寸深。
主治:咳喘,袪痰,眩晕,头痛,咽喉肿痛,腹痛,下肢痛。
【飞扬穴】
位置:外踝上七寸,腓骨后缘。
针法:直刺5分至1寸深。
主治:风湿性关节炎,肾炎,膀胱炎。
【承山穴】
位置:在小腿后面正中人字纹下。
针法:直刺1至3寸深。
主治:腓肠肌痉挛,腰,背,腿酸重,脚气,痔核,脱肛。
【太冲穴】
位置:第一,二趾缝上二寸。
针法:直刺5分至1寸深。
主治:头晕,目眩,子宫出血,遗尿,惊风,喉痛,咽干,腹胀,闭经,腹股沟疝,黄疸。
【昆仑穴】
位置:外踝后方与跟腱之间。
针法:直刺1至1.5寸。可透太溪(内踝后方与跟腱之间)
主治:腓肠肌痉挛,从骨神经痛,腰痛,背痛,项强,头痛,目眩痛,小儿惊癎,难产,胎盘滞留。
【至阴穴】
位置:小趾甲根外侧角一分许。
针法:斜刺,针尖向上刺入1分许。
主治:难产,灸此穴时可转胎位(用艾卷悬灸十分钟,有温感即可)。
【三阴交穴】
位置:内踝上三寸,胫骨后缘。
针法:直刺1至3寸深。
主治:失眠,偏瘫,下肢肌萎缩,消化不良,腹泻,痔疮,肠疝痛,阴道痛,遗精,早泄,阳萎,遗尿,月经不调,子宫出血,痛经,白带多,神经衰弱。
【悬钟穴】(又名绝骨)
位置:外踝上三寸,腓骨前缘。
针法:直刺8分至2.5寸。
主治:下肢痛,偏瘫,淋巴腺炎,胸腹胀满,落枕,踝关节痛,脚气。悬钟透三阴交治疗下肢无力。
【复溜穴】
位置:内踝后上二寸。
针法:直刺5分至1寸深。
主治:肾炎,神经衰弱,盗汗,退热。
【涌泉穴】
位置:脚掌中心凹陷处(第二、三蹠骨之间)
针法:直刺5分至1寸深。治疗癫癎时,注意防止折针。
主治:休克,癫癎,癔病,脑出血,小儿搐搦。
腰背部
【白环俞穴】
位置:第二十一椎节下(与第四骶骨孔平齐),距正中线旁开二横指。
针法:直刺1至2.5寸深。
主治:骶骨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肛门诸肌痉挛,小儿麻痹,子宫内膜炎。
【长强穴】
位置:尾骨端下五分处。
针法:斜刺5分至1寸深。
主治:痔核、脱肛,腰神经痛。
【喘息穴】(又名定喘)
位置:大椎旁开三至五分。
针法:斜刺,针尖向椎体,进针1寸许。
主治:咳嗽,支气管喘息。
位置:在第七椎节下(第七、八胸椎棘突间)。
针法:斜刺5至8分深。
主治:肝炎,胆囊炎,肋间神经痛。
【大椎穴】
位置:在第一椎节上(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棘突之间)。
针法:直刺5至8分。
主治:急性热病,疟疾,退热,癫癎,支气管炎,肝炎。
【忠阳穴】
位置:第5、6胸椎之间,后正中线旁开3至4分。
针法:直刺1.5寸深(针尖可达脊椎横突),用捻转提插手法,针感治脊柱放射,可上至肩部,下达尾骨,退针后十余分钟内仍有余感。
主治:支气管哮喘。
【命门穴】
位置:第十四椎节下(第二腰椎棘突下)。
针法:直刺5分至1寸深。
主治:腰痛,遗尿,泌尿生殖器疾患,子宫内膜炎。
【肾脊穴】
位置:命门旁开2至4分。
针法:直刺1.5寸
主治:下肢瘫痪。
【肾俞穴】
位置:第十四椎节下(第二、三腰椎棘突之间),旁开二横指。
针法:直刺1至2寸深。
主治:肾炎,腰痛,神经衰弱。
头颈部
【人中穴】(又名水沟)
位置:在鼻中沟上三分之一与三分之二交界处。
针法:斜刺,从下向上刺入3至5分。
主治:休克,腰痛,中暑,人事不省。
【印堂穴】
位置:在两眉正中。
针法:斜刺2至5分深。
主治:鼻病,眼痛,头痛,眩晕,失眠,小儿惊风,感冒。
【阳白穴】
位置:端坐直视,瞳孔直上,眉上一寸。
针法:斜刺3至5分深。
主治:面神经麻痹,眼球震颤,眼痒痛,三叉神经痛,眶上神经痛。
【迎香穴】
位置:鼻翼旁五分,鼻唇沟中取之。
针法:针尖向内,斜刺3至5分深。
主治:鼻炎,鼻窦炎,顔面神经麻痹,迎香透四白可配治胆道蛔虫症。
【上廉泉穴】
位置:仰头取之,下颌骨下1寸处。
针法:针尖向后上方斜刺1.5至2寸。达舌根部,还可出针至皮下后向两侧斜刺,有如刺金津、玉液之效。舌尖部舌根部发麻感即可。
【安眠穴】
位置:医风与医明之间。
针法:针直刺1.5至2寸深。
针感:针侧半边头酸麻感。
主治:精神分裂症,失眠症。
【医明穴】
位置:在医风后一寸(乳突下沿)
针法:直刺或斜刺5分至1寸深。
主治:视神经炎,白内障,腮腺炎,失眠。
【医风穴】
位置:耳垂后凹陷处。
针法:针尖向上成45度斜刺1.5至2寸。
针感:刺入一寸时须有沉胀感,耳根耳道胀麻,耳底酸,有的半面脸发烧。
主治:耳聋,耳鸣,聋哑,耳下腺炎,眼病。
【睛明穴】
位置:在内眼角一分外。
针法:直刺,令病人双目直视。针尖靠眶缘刺入5分至1.5寸深,不捻转。退针时压迫局部防止出血。
主治:迎风流泪,夜盲,视神经炎,视网膜炎,视神经萎缩,白内障。
【球后穴】
位置:眶下缘,外四分之一,与内四分之三交界处。
针法:沿眶下缘,从外斜向内下,向视神经孔方向刺1至1.5寸。
主治:青光眼,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针感:眼区感酸胀,眼泪流出。
【承泣穴】
位置:眼平视,瞳孔直下七分。
针法:直刺3至5分。
主治:近视,眶下神经痛。
【太阳穴】
位置:眉梢与外眼角中间向后一寸凹陷处。
针法:直刺5分至1寸深。也可太阳透率谷(耳上入发际一寸半)。
主治:偏头痛,眼病。
【地仓穴】
位置:平口角,旁开五分。
针法:沿皮横刺,透向颊车。
主治:口眼歪斜,流涎,面神经痉挛,三叉神经痛。
【颊车穴】
位置:上下齿用力咬紧时,嚼肌突起处。
针法:直刺呈斜刺5分至1寸深。
主治:牙痛,下颔关节炎,面神经麻痹,腮腺炎。
【下关穴】
位置:耳前,颧弓下凹陷处。
针法:直刺5分至1寸深。
主治:牙痛,下颌关节炎,牙关紧闭,面神经麻痹。
【听宫穴】
位置:张口时,耳前凹陷处。
针法:直刺1至2寸深。针感:针入一寸有沉重感,1.5至2寸全耳酸半面头发麻,耳内有异物向外推动感。
主治:耳聋,耳鸣,聋哑,中耳炎。
【听会穴】
位置:听宫下五分。
针法:略开口针尖略向上斜刺1.5至2寸针感似听宫。
主治:耳聋,耳鸣,聋哑,中耳炎,面神经麻痹。
【听穴】(又名聋穴)
位置:在听宫与听会之间
针法:直刺1至2.5寸。
针感:似听宫穴。
主治:聋哑,耳鸣。
【耳门穴】
位置:耳珠上缺段凹中
针法 :略开口向后下斜刺1.5至2十。
针感:针入一寸发沉胀。针1.5寸耳道方向及颞前部麻有轻度痒感。
【风池穴】
位置:乳突后一寸半凹陷处。
针法:斜刺,针尖向对侧眼窝方向刺入5分至2寸深。横刺,风池透风池2至3寸深。
主治:后头痛,头晕,眼病,感冒,耳鸣。
【哑门穴】
位置:颈后正中入发际五分处。
针法:直刺5分至1.5寸深。注意勿刺过深。低头取穴,抬头进针。
主治:哑,后头痛。
【百会穴】
位置:前发际至后发际的中点,连线 两耳尖直上连线交叉点取之。
针法:直刺3至5分深。
主治:休克,脱肛,头痛,头晕,尖眠。
胸腹部
【天突穴】
位置:胸骨上内缘凹陷处(在喉头下二寸)
针法:针尖向下斜刺1至1.5寸深。针小儿时不宜太深。注意深部有气管,在胸骨柄后方有左无名静脉及主动脉弓。
主治:喘,咳,喉鸣,嘶哑,咽炎,扁桃腺炎,甲状腺肿,呕吐,头痛。
【膻中穴】
位置:两乳头联线的中点。
针法:直刺3至5分。
主治:咳嗽,支气管喘息,肋间神经痛,乳汁分泌减少。
【中脘穴】
位置:脐上四寸。
针法:直刺8分至2.5寸深。
主治:胃痛,腹胀,吞酸,呕吐,便秘,腹泻,消化不良,小儿疳疾,癫狂,高血压,神经衰弱,虚劳吐血。
【天枢穴】
位置:脐旁二寸。
针法:直刺1至2寸深。
主治:腹胀,便秘,腹泻,痢疾,肠麻痹,白带多,蛔虫症。
【气海穴】
位置:脐下一寸半
针法:直刺1至1.5寸深。
主治:腹胀,腹痛,遗尿。
【关元穴】
位置:脐下三寸。
针法:直刺1至1.5寸深。
主治:闭经,白带多,腹泻,痢疾,阳萎,遗精,遗尿,尿血,尿频,尿道痛,尿潴留,蛔虫症。
【中极穴】
位置:脐下四寸。
针法 :直刺1至2寸深。
主治:遗尿,阳萎、早泄、月经不调。
【向农穴】
位置:肩锁关节,锁骨头下方取之。
针法:刺2至3寸,也可透穴。
主治:高血压引起瘫痪。
常用奇穴:
【牙痛穴】
位置:掌面,第三、四掌骨间,距掐掌横纹一寸。
针法:直刺5分许。
主治:牙痛。
【落枕穴】
位置:手背第二、第三掌骨间。掌指关节后五分。
针法:直刺5分许。
主治:落枕。
【膝眼穴】
位置:在膝盖下两旁凹陷中。
针法:针尖斜刺向对侧1至2寸深,或膝眼透膝眼。
主治:膝关节炎、膝关节痛。
【兰尾穴】
位置:在足三里下二寸。
主治:急、慢性兰尾炎
【肩三针:肩前、肩髃、肩后】
【肩前】
位置:腋纹直上一寸半。
针法:直刺3至4寸可肩 前透肩后。感肩臂酸麻感。
主治:肩臂关节炎和关节痛。
【肩髃】
位置:位肩举后凹处。
针法:直刺3至4寸和肩前、肩后并用。
主治:肩 臂关节炎和关节痛。
【肩后】
位置:肩贞上一寸。
针法:直刺3至4寸。
可肩前透肩后。针感肩臂酸麻感。
主治:肩臂关节炎和关节痛。
【兴奋穴】
位置:安眠2穴上5分,乳突骨后上缘。
针法:直刺5分后向内成45度进针1.5至2寸,感半边头酸麻感。
主治:嗜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