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
针灸三焦辨证的运用 针灸辨治外感温病来源于瑞达科技网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不详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1/1/10 文章录入:瑞达 责任编辑:瑞达科技 | |
|
|
导读:针灸三焦辨证的运用针灸辨治外感温病 三焦辨证的运用 三焦辨证学说源于《难经》,后世多指其狭义内容,即清代吴鞠通所倡之外感温热病的辨证纲领。而广义上的三焦辨证在针灸临床中的运用,具体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外感温病的辨治;二是内伤杂病的治疗;三是形体疾病的辨治。 针灸辨治外感温病 清代医家吴鞠通所倡导的外感温热病的三焦辨证,是根据《内经》中三焦所属部位的概念:大体将躯干、脏腑系统划分为上、中、下3个部分,并在《伤寒论》六经分证和叶天士卫气营血分证的基础上,结合温病的传变规律特点总结而来。 三焦所属脏腑的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反映了温病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特点。上焦主要包括手太阴肺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的病理变化,为温病的初期阶段;中焦主要包括足阳明经和足太阴脾经的病理变化,脾胃同属中焦,阳明主燥,太阴主湿。邪入阳明而从燥化,呈里热燥实证;邪入太阴从湿化,则为湿温病证,其中邪入阳明的病理阶段,多为温病的极期阶段;下焦主要包括足少阴肾和足厥阴肝经的病变,多为肝肾阴虚之候,属温病的末期阶段。 上焦病证 上焦病证是指温热病邪,侵袭人体从口鼻而入,自上而下,一开始就出现的肺卫受邪证候。温邪犯肺以后,其传变一种是“顺传”,指病邪由上焦传入中焦而出现中焦足阳明胃经的证候;另一种为“逆传”,即从肺经传入手厥阴心包经,出现“逆传心包”的证候。临床表现为微恶风寒,身热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午后热甚,脉浮数或两寸独大;邪入心包则舌謇肢厥,神昏谚语。 上焦病证的针灸治疗以发散表邪,宣肺疏卫为治,主要取穴为大椎、风池、曲池、合谷,针用泻法。顺传入中焦时可加胃经之内庭、冲阳、足三里。逆传入心包经时可取中冲、内关、涌泉以调经、醒神、开窍。 中焦病证 中焦病证系温病自上焦开始,顺传至中焦而表现出的脾胃证候。若邪从燥化,或为无形热盛,或为有形热结,表现出阳明失润,燥热伤阴的证候。若邪从湿化,郁阻脾胃,气机升降不利,则表现出湿温病证。 胃燥伤阴证以身热面赤,腹满便秘,口干咽燥,唇裂舌焦,苔黄或焦燥,脉象沉涩等为主要临床表现。治以泻热通腑,单针不灸,施以泻法,主要取穴为曲池、合谷、足三里、内庭、天枢、大横、复溜、大椎、大肠俞等。 脾经湿热证的临床表现主要有面色淡黄,头身重病,汗出热不解,身热不扬,小便不利,大便不爽或溏泄,苔黄滑腻,脉细而濡数,或见胸腹等处出现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