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孔肯雅热病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经伊蚊吸血传播的一种急性自然疫源性疫病,主要流行季节为夏、秋季,主要流行地区为非洲和东南亚。该病潜伏期为2—12天,临床症状主要为发热、关节疼痛、皮疹和轻度出血,病死率约为0.09%。
简介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经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目前主要流行于东南亚和非洲。该病潜伏期一般为2天至4天,也可长达7天至12天,病死率约为0.09%。主要症状有突然发热、寒战、躯干部皮疹、严重关节痛和头痛等,可伴有恶心、呕吐、畏光、结膜充血、腹痛或出血症状。目前基孔肯雅热尚无预防疫苗,与登革热等蚊媒传染病相似。 1952年首次在坦桑尼亚证实了基孔肯雅热流行,1956年分离到病毒。该病主要流行季节为夏、秋季,主要流行于非洲和东南亚地区,近年在印度洋地区造成了大规模流行。
语源及病状
“基孔肯雅”是斯瓦西里语,意为“弯曲”,因为得病的人出现关节炎症状,最后弯腰曲背。 感染者的典型症状是肌肉酸痛,尤其是脚部疼痛,一周后会自愈,但是期间病情较重,严重影响劳动能力。除了关节和肌肉疼痛外,发病者有时还发热,恶心呕吐,可能并发脑膜炎而丧命。
本病潜伏期3~12天。发热病人常突然起病,寒战、发热,体温可达39℃,伴有头痛、恶心、呕吐、食欲减退,淋巴结肿大。一般发热1~7天即可退热,约3天后再次出现较轻微发热,持续3~5天恢复正常。有些患者可有结膜充血和轻度结膜炎表现。
关节疼痛与发热同时,患者全身的多个关节和脊椎出现十分剧烈的疼痛,且病情发展迅速,往往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内关节功能丧失,不能活动。
基孔肯雅病本身不会致命,但它能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让人死于其他致命疾病。
基孔肯雅病发病周期一般3到10天,恢复期长达几周至数月,甚至3年以上容易引起并发症。
发病时可能有恶心呕吐,以及引发脑膜炎而丧命的病症。
流行简况
基孔肯雅病是由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患者会出现发烧、头痛、肌肉或关节痛、呕吐等症状。第一次已知的暴发是1952年在坦桑尼亚。到了上世纪60年代以后,基孔肯雅病东移东南亚地区。1965年,印度发生大流行,30万人感染。
位于印度洋的法属留尼旺岛自2005年12月起就流行一种叫基孔肯雅(Chikungunya)的传染病。2006该病已在该岛屿引发较大规模的疫情,当地10%的居民都已被感染。
2006年,印度有约4万人感染基孔肯雅病,其中300多人死亡。
2008年上半年,我国首次发现两例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检验检疫部门及时高效地进行了处置,防止了新型传染病输入我国境内。
提醒事项
有关部门提醒广大市民,如果欲赴非洲、东南亚地区旅游,要注意防
谨防基孔肯雅热病
蚊虫叮咬,一旦出现发热、皮疹、关节疼痛等症状,请及时就医。
医学专家认为,基孔肯雅病毒的动物宿主有绿猴、狒狒、黑猩猩、牛、马、猪、兔等,受感染的动物宿主和病人都是传染源。蚊虫是基孔肯雅热的主要传播媒介。保持环境卫生、彻底灭蚊是控制其流行的主要措施。2008年3月18日,法国巴斯德研究所宣布,研究人员在经过大量调查后发现,基孔肯雅病可以通过母婴传播。
据称,此病目前没有有效药物可以治疗,灭蚊为最重要的防范工作。2008年6月,美国科学家在吉隆坡举行的国际传染病大会上报告说,他们与印度科学家正在联手研制一种基孔肯雅病毒疫苗,希望疫苗能使肌体获得对基孔肯雅病毒的免疫力。
温馨提示:本站提供的医药秘方均是收集而得,如需使用请先到专业中医药师处咨询方可使用,本站不对其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