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生死轮回之谜
就拿二千数百年前中国的春秋时代来说,思想发达,诸子百家争鸣。有学问的哲人学者,开始对人类的生死问题提出了意见,知道如果生死为人类之大事,既有生,就一定有死。孟子说:「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可见好生恶死,存在于人类共同的心中。
但生死是生理变化的过程,应该使之顺其自然。故子夏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孔子也说:「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论语?颜渊》)因为人之生死,不能随人的爱恶。人们只能循生命之真理,而求其养生、广生与长生,却无法免于不死。长命百岁,是一般人祝祷他人之颂词,即使活到一百或数千岁,仍不免于一死。
一、奇事异闻信不信由你
可是事实上,在民间却活生生的流传着许多故事,描述着鬼神的出现,以及因果报应,轮回转世,却也未必虚假。在诸家野史、笔记,甚至在正史中,皆有许多此类记事。即使二十世纪,民间轮回转世,借体还魂之事,直到八○、九○年代,也经常发生。报纸杂志经常记述这类情形;有人亲身经历,有人是眼见,有人是耳闻,都惊为奇事异闻,辗转流传。由于亲身经历,目睹异状,不由得你不信以为真。
而一般科学家、心理学家、医学家,由于不是亲身目睹,对此都加以全盘否认。即使偶尔目睹经历,也用他的观点否认,说是精神不正常,或是心理幻想,一概抹煞。于是信者自信,不信者则斥为迷信;有人尽力仔细蒐集资料,加以观察分析研究;也有不去深入研究的态度,只以迷信之说来排斥鬼神灵魂的事实,这可以说是科学迷信。
就在近代科学家、心理学家、医学家,斥责灵魂之说为迷信的强大压力中,也有少数人持相反的意见,据《死亡之后的生命》一书的前言中说:「早在十九世纪中叶,受当时那些据说和死者灵魂有感应力量,并与精神世界取得联系的层出不穷的报告影响和刺激,人们已经开始一本正经地认真对这一现象展开了研究从那以后,为了最终决定性证明这种交流与感应到底可不可能,这些先驱者突破万难,千方百计地对数以百计明显难以解释的实例,进行了调查和探索。而另一个吸引人们进行仔细深入研究和调查的领域,是那些心灵感应的艺术领域,音乐绘画、文学等作品,作者是平凡的人,但他们宣称其作品,是受到早已去世大师的指导而产生的。」二、轮回说的科学研究
生命是有轮回的,这是宗教家的说法。人们依据一生的善恶,上升天堂,下 降地狱;一般的人,仍轮回为人,依其福泽而有高下。史传和笔记小说,记载有 人能记忆前生,甚至三生的往事。直到现代,仍不断有转生借体还魂的事实,登 在报上。这类事实,超心理学研究者,从国内外已蒐集到不少的实例,除身处其 境的人深信不疑外,一般的人,未必全信,只是当做奇闻异事,流传而已。 根据历史的记载,新观念的提出,总是遭受科学界和外国的阻力,所以轮回 之说,虽然到处流传,却未为大众所接受。 近来一位出身耶鲁大学的医学 博士,名布莱恩.魏斯 (Brian L.Weise) 的美国医师,担任过耶鲁大学精神 科主治医师,迈阿密大学精神药物研究部主任,在匹兹堡大学教过书,现任西奈 山医学中心精神科主任,曾发表三十七篇科学论文和专文,这位受过严格科学训 练的医师,竟提出人类有轮回的说法。
1980年,有一位年二十七岁,名叫凯瑟琳的女子,因患焦虑、恐惧和痛苦的 侵扰,找他求治。他花了十八个月,做传统心理治疗,毫无成绩。于是用催眠法, 想追踪她童年的伤害,那知道竟催眠到她的前世。她在催眠中的说话,毫不迟疑, 名字、时间、衣服、树木,都非常生动。她并不是在幻想,杜撰故事,她的思想? 表情,对细微末节的注意,和她清醒时的人,完全不同,无法否认其真实性。? 一连串的催眠治疗状态下,凯瑟琳记得了引发她症状的前世回忆,也传达了一些 高度进化的「灵魂实体」的讯息。
前辈大师告诉她,在地球上她活过八十几次。但催眠治疗中,只前后出现过 十二次,有几次且重复出现。在催眠中,她自己说出:曾是埃及时代的女奴,十 八世纪殖民地的居民,西班牙殖民王朝下的妓女,石器时代的穴居女子,十九世 纪美国维吉尼亚的奴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飞行员,被割喉谋杀的荷兰男子,是 威尔斯的水手,在船上作业时受伤,是参加大姐婚礼的小女孩,是十八世纪的男 孩,目睹父亲被处死刑。她栩栩如生描述身处的景象。他测试过凯瑟琳,确定她 没有说谎。魏斯告诉自己:「恐怕这不是相信或不相信的问题,而是让我知道, 轮回是真实的事。」
每一世死亡的情形,都很类似。死后自己会浮在身体之上,可以看到底下的 场面。通常死后感觉到一道亮光,她可以从光里得到能量,被光吸过去,光愈来 愈亮。她飘浮到云端,接着他感觉到自己被拉到一个狭窄温暖的空间,她很快要 出生,转到另一世。
在她的前世中,常出现今生中对她关系重要的人。 根据许多次研究,一群灵魂会一次又一次地降生在一起,以许多的时间,清偿彼 此的相欠。人们对人的暴力和不公,都得偿还。过完的每一生,若没有偿清这些 债,下一生就变得更难。这些轮回转世偿债的情形,和中国传统宗教中的因果报 应和业障的说法,并无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