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针刺治疗帕金森病独到的疗效和优势
震颤麻痹又名帕金森病,是不明病因的椎体外系变性和多巴胺-胆碱能神经功能失调的最常见的疾病。主要表现为一侧或两侧肢体搓丸样静止性震颤,每秒可达4至8次,随意活动时减轻,情绪紧张时加重,睡眠中消失。四肢肌张力呈铅管样或齿轮状增高,面部表情呆板呈“面具状脸”。动作缓慢,姿势反射减少,行走时呈慌张步态。可有“书写过小症”,言语缓慢,语音单调、低沉。可有大小便困难、出汗增多、皮脂溢出、直立性低血压、精神症状和痴呆等。颅脑CT可见脑沟增宽、脑室扩大。需与脑炎、脑血管病、中毒、外伤等疾病诱发的帕金森综合症、癔病性、紧张性、老年性震颤相鉴别。
震颤麻痹与中医学的“颤证”“震颤”“振掉”“颤振”“颤病”“脑风”类同。《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暴强直,皆属于风……。”掉即颤振,收引即拘急孪缩,强直即僵硬。《素问·上古天真论》言:“男子……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
《张氏医通》谓:“颤振则但振动而不屈也。”《杂病证治准绳·诸风门·颤振》:“颤,摇也;振,动也。筋脉约束不住而莫能任持,风之象也……此病壮年鲜有,中年以后乃有之,老年尤多。”中医认为,震颤麻痹之发生与年老体衰、七情内郁、饮食不当等有关。肝肾阴亏是本病的主要病机。肝藏血,肾藏精,老年人多血虚精亏再加之摄生不慎,或疾病所伤致肝肾阴虚,筋脉失养,不能制约肝阳使肝风内动造成颤动振掉或拘急强直;劳倦过度,饮食失节,或思虑内伤,心脾俱损致气血不足,不能荣于四末,筋脉失于濡养而致震颤之疾;气滞血瘀情志内郁,或痰湿,气滞不畅,鼓动不能,血行缓慢而瘀阻脉道致筋脉失濡而手足颤动,动作减少,屈伸不利;痰热动风五志过极,木火太甚,风火相煽,痰热互阻,寇伐脾土故见四肢颤动;若风火盛而脾虚,则津液不行,痰湿停聚,风痰邪热阻滞经络发为颤证。
针刺治疗震颤麻痹相对于其他方法来讲有着独到的疗效和优势。取舞蹈震颤控制区、百会、四神聪、风池、四关为主。痰热动风可加丰隆;气血亏虚者加足三里;肝肾不足能加三阴交、太溪;血瘀动风时加血海。
令患者取舒适侧卧位并将所选穴位处充分暴露,常规消毒后医者右手拇、食指持毫针针柄以小于15度内角沿头皮快速刺入帽状腱膜下层。针尖向头顶部方向刺入舞蹈震颤控制区1.5寸,四神聪针尖向百会穴透刺各1寸。针尖向鼻尖方向刺风池穴1.5寸。四关、足三里、三阴交、太溪、血海各直刺1寸。丰隆直刺2.5寸。舞蹈震颤控制区、百会、四神聪施以小幅度、快速捻转手法;风池、丰隆施以大幅度提插泻法;四关、足三里、三阴交、太溪、血海施以捻转平补平泻手法。除百会、四神聪每天必取外,其余穴位均左右交替选取。每天针刺一次留针30分钟并隔10分钟加强手法一次,15天一个疗程。
需要注意的是,扎舞蹈震颤控制区、百会、四神聪时要掌握好进针角度,角度过小,针易进入肌层;角度过大,则容易刺入骨膜,都会引起疼痛。为了减轻进针时的疼痛,可嘱病人憋气,深吸气一口,暂停呼吸。
位于大脑中央前部的舞蹈震颤控制区,是“头针”创始人焦顺发于上世纪70年代发现的,可治疗肢体不自主运动和震颤的特效区域,具有补益元神、镇静止颤作用。百会、四神聪均位于巅顶,前者是督脉、足厥阴肝经、足太阳膀胱经交会的部位,有益肾充髓、宁神醒脑之功;后者是经外奇穴,可宁心安神、明目聪耳。风池是足少阳胆经要穴,胆与肝互为表里,通过对风池穴的刺激可以使肝风熄、胆火宁、颤动止。四关即合谷、太冲,合谷为多气多血的手阳明大肠经穴,有补气血、强后天之本的功效;太冲为足厥阴肝经原穴,有平肝熄风、养心安神之功。二者一阳一阴、一气一血,相互依赖,协调配合达到平衡阴阳、通达气血的效果。丰隆为健脾利湿、化痰要穴。足三里可补益气血,强健中焦运化功能。三阴交是足三阴经的交会穴,太溪是足少阴肾经原穴,刺激二穴具有滋阴益肾、调气和血、舒肝健胃、壮水之源以条达肝木的作用。血海有补血、活血、养血之作用。诸穴合用共同达到调和阴阳、肝肾同治、滋阴熄风、养血柔筋的功效。大量研究也验证,针刺能提高脑内多巴胺含量及脑内多巴胺神经元的兴奋性,从而使震颤麻痹获得有效治疗。
人体常用穴位高清图下载
常用病例施灸取穴参考表(完整版)下载
温馨提示:本站提供的医药、秘方、药方、穴位、针灸及诊断方法等均是收集而得,如需使用请先到专业中医药师处咨询方可使用,本站不对其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