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黄芪
类别:补益药
拼音:HUANG QI
拉丁:Radix Astragali
别名:蜀脂、百本、王孙、百药绵、绵黄耆、黄耆、箭芪、独根
药用部位:根
药材性状:本品呈圆柱形,有的有分枝,上端较粗,长30~90cm,直径1~3.5cm。表面淡棕黄色或淡棕褐色,有不整齐的纵皱纹或纵沟。质硬而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强,并显粉性,皮部黄白色,木部淡黄色,有放射状纹理及裂隙,老根中心偶有枯朽状,黑褐色或呈空洞。气微,味微甜,嚼之微有豆腥味。
栽培要点:选择土层深厚,富含腐殖质的肥沃的中性或微酸性砂质壤土栽种。用种子繁殖。
产地:内蒙古、山西、甘肃
采收加工:种后1~7年采收,春、秋二季采挖。切去根头,除去须根及泥土,晒至六至七成干时按大小捆成把,晒干。
地道沿革: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名医别录》云:“生蜀郡、山谷、白水、汉中。二月、十月采,阴干。”《本草经集注》云:“第一出陇西、叨阳、色黄白,甜美,今亦难得。次用黑水、宕昌者,色折肌肤粗,新者亦甘温补。又有蚕陵、白水者,色理胜蜀中者而冷补。又有赤色者可作膏帖。”《新修本草》云:“今出原州及华原者最良,蜀汉不复采用。宜州、宁州者亦佳。”《本草图经》云:“今河东、陕西州郡多有之。 根长二三尺已来,独茎,或作丛生,枝干去地二三寸,其叶疏作羊齿状,又如蒺藜苗。七月中开黄紫花,其实作荚子,长寸许。八月中采根用。”宋代《本草别说》云:“黄耆本出绵上者为良,故名绵黄耆。”《本草蒙筌》云:“绵耆出山西沁借鉴绵上同,此品极佳。” 《药物出产辨》云:“正芪产区分三处,一关东,二宁古塔,三卜奎。”当今黄芪药材主产山西,内蒙古及东北地区。质量为佳。
性味归经:微温;甘;归脾、肺经
功能主治: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痿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30g(大剂量120g);或入丸、散、膏。
禁忌:表实邪盛、湿阻气滞、肠胃积滞、阴虚阳亢、痈疽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者,均禁服。
类别:补益药
拼音:HUANG QI
拉丁:Radix Astragali
别名:蜀脂、百本、王孙、百药绵、绵黄耆、黄耆、箭芪、独根
药用部位:根
药材性状:本品呈圆柱形,有的有分枝,上端较粗,长30~90cm,直径1~3.5cm。表面淡棕黄色或淡棕褐色,有不整齐的纵皱纹或纵沟。质硬而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强,并显粉性,皮部黄白色,木部淡黄色,有放射状纹理及裂隙,老根中心偶有枯朽状,黑褐色或呈空洞。气微,味微甜,嚼之微有豆腥味。
栽培要点:选择土层深厚,富含腐殖质的肥沃的中性或微酸性砂质壤土栽种。用种子繁殖。
产地:内蒙古、山西、甘肃
采收加工:种后1~7年采收,春、秋二季采挖。切去根头,除去须根及泥土,晒至六至七成干时按大小捆成把,晒干。
地道沿革: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名医别录》云:“生蜀郡、山谷、白水、汉中。二月、十月采,阴干。”《本草经集注》云:“第一出陇西、叨阳、色黄白,甜美,今亦难得。次用黑水、宕昌者,色折肌肤粗,新者亦甘温补。又有蚕陵、白水者,色理胜蜀中者而冷补。又有赤色者可作膏帖。”《新修本草》云:“今出原州及华原者最良,蜀汉不复采用。宜州、宁州者亦佳。”《本草图经》云:“今河东、陕西州郡多有之。 根长二三尺已来,独茎,或作丛生,枝干去地二三寸,其叶疏作羊齿状,又如蒺藜苗。七月中开黄紫花,其实作荚子,长寸许。八月中采根用。”宋代《本草别说》云:“黄耆本出绵上者为良,故名绵黄耆。”《本草蒙筌》云:“绵耆出山西沁借鉴绵上同,此品极佳。” 《药物出产辨》云:“正芪产区分三处,一关东,二宁古塔,三卜奎。”当今黄芪药材主产山西,内蒙古及东北地区。质量为佳。
性味归经:微温;甘;归脾、肺经
功能主治: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痿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30g(大剂量120g);或入丸、散、膏。
禁忌:表实邪盛、湿阻气滞、肠胃积滞、阴虚阳亢、痈疽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者,均禁服。
温馨提示:本站提供的医药、秘方、药方、穴位、针灸及诊断方法等均是收集而得,如需使用请先到专业中医药师处咨询方可使用,本站不对其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