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胃下垂病每天针灸一次
胃下垂是由于膈肌悬力不足,支撑内脏器官韧带松弛或腹内压降低,腹肌松弛,导致站立时胃大弯抵达盆腔,胃小弯弧线最低点降到髂嵴联线以下。胃下垂轻度者一般无症状,下垂明显者患者多可有腹部胀满、沉重、压迫等腹胀及上腹不适感,饭后腹部隐痛、恶心、呕吐(与食量有关。进食量愈大其疼痛时间愈长,且疼痛亦较重。同时疼痛与活动有关,饭后活动往往使疼痛加重),严重者可出现顽固性便秘及失眠、头痛、头昏、反应迟钝、抑郁等神经精神症状,低血压、心悸以及站立性昏厥,肝、脾、肾、横结肠等脏腑下垂。根据临床表现加之X线钡餐造影确诊胃下垂并非困难。
中医学中没有胃下垂病名,据其表现可在“胃缓”“胃下”“虚劳”“胃痛”“腹胀”“等病症中有相关表述。《灵枢·本脏篇》有“肉 么者,胃薄。……肉 不称身者,胃下。胃下者,下管约不利”的相似记载。说明全身肌肉健壮者胃厚,肌肉瘦削者胃薄;肌肉瘦薄与形体不相称者则胃的位置偏下,肌肉不够坚实者胃缓,同时亦说明患胃缓者必然有胃下。中医认为胃下垂虽表现在胃,但与肝、脾关系密切。患者素体虚损,食饮不调,暴食暴饮生冷之物,日久损伤脾胃而导致脾胃虚弱,中气下陷,黏膜不固,胃肌无力;或为劳倦过度,感受寒热,胃失和降,纳化换常,形体虚损,脾虚不运;或为情志内伤,横逆犯胃,木乘脾土,肝郁气滞,疏泄失常,胃失和降;或为常因饱食,食后过度用力,坐车上下颠簸,久而久之损伤脾胃最终诱发胃下垂。
取百会、合谷、足三里为主穴。伴有胃痛隐隐,喜按喜温,遇寒痛剧,泛吐清水,倦怠乏力,肢冷,便溏,舌苔白腻,脉沉细者,加神阙;伴有胃痛而胀,痛连胁肋,暖气,吞酸,饱闷不舒,苔薄腻,脉沉弦者可加内关。
患者取仰卧位,全身放松。所选穴位处常规消毒后医者持毫针针柄以小于15度内角,针尖向前沿头皮快速刺入百会穴处帽状腱膜下层1寸。合谷、足三里毫针直刺1.2寸。内关毫针直刺0.7寸。百会、合谷、足三里施以快速小幅度捻转补法约1分钟后再温针灸30分钟。内关施以捻转平补平泻手法。医者一手拇食中三指如持笔写字状,拿灸用纯艾条使艾条与穴位局部皮肤成45度角,将艾条点燃端对准穴位处(点燃端的艾头与穴位处皮肤的距离约一寸左右),以患者自觉穴位局部温热、术者视之泛红但不致烫伤为原则。于神阙穴处施灸至患者自感肚腹内温热、舒服为度。每天针灸一次,每次针灸后患者需仰卧位休息2小时。
按 方中神阙穴位居脐中,又名脐中、气舍、气合、环谷、维会、命蒂等。为先天元神出入之道,其处凹陷空缺,历代针灸医籍均视为人体要穴。此穴属任脉,通过经络关系督脉“贯脐”“过脐中央”,故在肚脐眼施术可以激发经络之气,通过任督二脉总理人体诸经百脉、五脏六腑,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培元固本、回阳救逆、补益脾胃等功效。近代针灸名家李世珍先生认为针灸补法于百会、合谷、足三里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的作用,与补中益气汤功效相同。内关乃手厥阴心包经的络穴,联络上、中、下三焦,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维脉,能宽心理气,宁神和胃。
人体常用穴位高清图下载
常用病例施灸取穴参考表(完整版)下载
温馨提示:本站提供的医药、秘方、药方、穴位、针灸及诊断方法等均是收集而得,如需使用请先到专业中医药师处咨询方可使用,本站不对其负责。